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报刊:《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版面新闻

  • 创新这位学姐不简单! 不断“上分”进阶到华师

    摘要:  从 3B 到重本,她在毕业季华丽转身“数着,等着,盼着,望着,专插本的分数终于出来了,我特别期待能考上,但是看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我却有点不敢相信,仿佛梦一场。”  她是财经学院 16 级电子商务 5 班的刘婉园。2016 年,她高分考入创新学院,在今年的专插本考试中,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她说:“我踏进校园的第一步就下决心,一定要在创新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不断提升自己,考取本科学历。大一就报读学校的专升本课程,周一到周五学习专科知识,课余时间在学习政治跟英语,周末上专升本课程,我大量时间都在学习,单单英语这一科的词汇跟语法就密密麻麻的记满了两本笔记。”  “通过这两年的积累,在大三拍完毕业照的一段“无聊”的日子里,我想要挑战专插本。因为想继续读书,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不想因为文凭限制今后的发展,而且插本是获取本科文凭最简单有效的途径。”考取本科文凭这件事,一直是藏在刘婉园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后,刘婉园插本的目标更加坚定了。  因为目标,她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肖润民老师说:“刘婉园考上华师我们一点都不意外,她的成绩在专业排名名列前茅,从不偷懒,不迟到,不挂科。作为老师,我看到她三年勤勤恳恳的学习,就拿管理学来说,她在备考过程中能发现到知识的关联,能够把课堂上老师的知识和专插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基础,而且吸收快,她学起来更加有动力。”  “在备考的几个月里,我遇见最大的拦路虎是不自信,总觉得华师高高在上,那段时间我是在反复的怀疑自己和鼓励自己中度过的。”为了让自己能走进华师,她每天 7 点准时起床开始学习,其它时间基本都在啃书、刷题,晚上 11 点半准时上床睡觉。这样的学习生活在常人看来偶尔一两天还可以坚持,但这样的模式婉园却坚持了 5 个多月,直至今年 3 月份走上考场。  在创新,她成为更好的自己“能考上华师,我最想感谢李秋莹老师和肖润民老师,他们俩带过的学生中很多专插本成功了,会经常拿以往学生的例子鼓励我,在院校的选择上也给我很多的宝贵的意见,还跟我分析往年的学校难易程度。在我决定报考华师的时候,老师们对我说最多的话就是‘你可以的!’这也是我备考路上的‘强心剂’。”  “考上华师的消息一出,大家纷纷祝贺我,其实这一切一半努力一半幸运。因为华师是时隔 4 年后的首次开设专插本,且只开设网络工程与电子商务(师范、职教师资)两个专业,而我在创新学的就是电子商务专业,这种吻合下我才下定决心考华师的电子商务(师范、职教师资)。回想起备考的那段日子,无论是压力、紧张还是自我怀疑,它们就像是一座座大山,幸好自己坚持下来,感谢自己的选择与坚持。”  青春当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婉园坚持不懈的奋斗拼搏,给师弟师妹们树立了成长的榜样,更让我们明白了大学努力的方向和意义。她对想对师弟师妹们说:“大一大二是积累的阶段,这个时间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把公共课学好,政治跟英语不足要及时查漏补缺。大三开始留意报考院校的招生信息,把专业课学好。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下定决心后就不要放弃。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小看自己,我们要不忘初心,不惧彷徨,一往直前,砥砺奋进。”(文/赵丹洁 陈嘉铨)

  • 幸福之花在工作中绽放

    摘要:  “有一个节日用爱渲染,有一句祝福用深情表白:老师,您辛苦了!今天是教师节,我祝您身体健康,节日快乐!在过去一年里,您给我们上的精读课真心不错!从您的课堂上,我的英语基础扎实了。您对我们每个人都认真用心,是一名负责任的好老师。可惜在上学期没能对您说声谢谢,借此机会,得以表达我的感激。”  今天是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位 2018 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给我发来微信:这位学生真挚的语言让我感受到当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幸福。  我在创新学院工作八年了,“高职”和我教过十年的“高中”明显不一样,但是怎样适应高职英语教学呢?我愈加努力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与创新省级培训班”的学习。我还学到了关于高职教学必要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我保持自己作为教师所起的作用,即充当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同时,我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无论是商务英语课还是公共英语课的学生都很喜欢我,喜欢我的教学。不止一个学生当面对我说过:“罗老师,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师!”“罗老师,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您了!”……我认认真真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同时兼任商务英语教研室和公共英语教研室的课程。我曾经讲授过《会展英语》、《应用英语写作》、《英语精读》等商务英语课程,也讲授过《高职英语》、《公共英语》等公共英语的课程。每一个课程,我都把大量的时间钻研教材和参考资料上,研究每一个单元里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力图达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难点突出。  从 2019 年 3 月至今,我担任继续教育学院 17 成计应 2 班的班主任。我通过各种渠道深入班级,摸索和学生相处的方法:首先,我经常到学生宿舍去巡查。除了检查宿舍卫生,我会和学生谈心,谈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其次,我经常召开班会,针对当前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强调,让学生加以注意。另外,我每周召开一次班团干会议,从班干部口中多了解班级。我常常找学生谈话,对他们的学业、就业和创业进行指导。骆嘉威同学要备考英语 A 级,我每周单独给他进行两次英语 A 级真题的辅导。这个学期开学,骆嘉威欣喜地告诉我他通过了英语 A 级考试!  陪我一路走来的不仅有我可爱的学生们,还有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关主任经常在外语系的会议上鼓励年轻老师们要上进,要努力搞科研。蓝兴老师安排我上英语精读课,让我可以发挥所长,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梁彩虹老师的科研能力特别强,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我把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融合在《普高/中职英语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衔接》这个课题里,成功地申报了省级课题并获得了立项,我撰写的论文《基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中高职英语词汇衔接》也发表在省级刊物上。  我在教学工作中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了我的辛勤和汗水。我热爱高职英语的教学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乐趣。这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我会在这个领域继续默默耕耘,让我们学生的英语更加扎实!       (文/罗焕)

  • 大学时代我的闺蜜也在创新

    摘要:摄影/李宗阳  每一个长期减肥未成功的女子,身边都有一个多年增肥无效的闺蜜。还记得第一次见面那天我搬进宿舍,你靠在上铺,带着耳机,低垂着头玩手机,我第一眼觉得这个染头发的女生好高冷。熟悉之后我敢肯定她那时候不是高冷,而是害羞了并且纠结要不要和我打招呼。后来我们聊起见到彼此的第一印象,她向我吐槽当时我提着行李气势汹汹的进来,她以为我是那种很凶的女生,所以不敢吱声。  初二期末,学校元旦晚会,老班让所有人把椅子搬到操场,嘱咐我们吃饭洗漱后回来观看演出,谁知突降大雨,全校的椅子都在操场享受着雨的沐浴。而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用班级电脑看变形记,最终被老班罚抄五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收场。  初三那年,我们宿舍喜欢上轮流讲鬼故事来缓解中考压力,你讲的是“床下有人”,作为你的下铺,我中途兴起作弄之意,蹬床板一下,果真吓得你声音发颤,我止不住嘲笑你胆怯:“你床下当然有人,是我啊哈哈哈哈哈!”我不太会做甜点,你总在星期日空闲时做点家乡小吃或点心带回来,我也会给你做各种口味的布丁,因为你特别喜欢我挑的布丁杯图案。  在滴滴打车还没有广泛使用的时候,虽然我们两个都不怎么喜欢外出,也不喜欢搭车,你选择搭两个钟的公交来找我,你总是嚷嚷说怕我丢了。等你到了我也会请吃上一份冰激凌犒劳犒劳奔波一路的你。我们有时会在书店看上一下午的书,我看科幻小说,你专挑那些开过封的漫画。我们会做出一些神奇的决定,寻找方圆几里内的章鱼小丸子然后吃遍它,最后我们半年内都不想再尝任何一颗章鱼丸子。  高中你住在我隔壁的隔壁宿舍,我们特别喜欢萧忆情,一起蒙在被窝里看直播,有几次看到太晚,不好意思吵醒舍友开门的我就和你挤在一起过一晚。我特别容易丢雨伞,所以你总是备着教室一把,宿舍一把,以防万一我哪天下雨突然没伞用。我们还在学校举办植树活动时一起种了芒果树。高三特别紧张,我们在走廊外面边吹晚风边背政治,坐在宿舍门口的阶梯做英语阅读理解。我们约好一起早起去饭堂吃完早餐回去背古诗,有少数几天对方起不来时,也会为其捎上一份炒粉。有时候晚饭来不及吃,有时是你,有时是我,打包好一盒饭菜拎回教室一同共食。  大学之后,我们一起爬过银瓶嘴;坐莞惠城际线去惠州西湖划过小黄鸭;去华侨城闯过鬼屋;隔着屏幕互撒狗粮;受李佳琦种草而买相同色号口红;我们总是早起偷对方的能量,还揍对方的鸡。  在创新的每个角落,都有我和她的故事,我们推心置腹,无话不说,偶尔也会心存芥蒂。我们因为对方太少和自己更新近况而吵架,因为研究一道题目而吵架,因为一个冰激凌吵架,但我就还想,我结婚的时候你是我的伴娘,你还说过要做我孩子的干妈,我们老了还要呆在一起晒太阳。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愿岁月待你如初见。       (文/卢淑欣)

  • 爱是最好的师德

    摘要:  微风徐来,我站在书架前准备上书,望向窗外,看到桂花树上的花开了,可爱至极。我不是一位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我没有每天潜心写教案,不需要伏案批改作业,也没有每天跟踪学生心理。那么作为一名图书馆老师如何给学生传授“功力”呢?  为人师表,首先要“表”政治之心,只有政治正确了,思想才会正确,思想正确了才有资格教书育人。近日我国有地方频发令人痛心疾首的暴力事件,而事件中的主力竟然是学生,他们到处破坏公共设施,殴打一切与他意见不合的市民,令人心痛。作为老师,教书是基础,育人是目的,要潜心教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育”好学生的心,使其思想端正,行为规范,绝不作出叛乱国家,祸害人民的事情。老师如同大树的根,屋顶的梁,一旦歪了,便是祸害家国,祸害未来的主人翁。  课堂上需要好老师,而阅读也需要一位好的指导老师。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大脑就会在其特有的运作模式中产生相应的思想,我们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好读书,读好书,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便要“眼光独到”我们尽心尽力为学生挑“好书”。在同学们埋头苦干的时候,默默地四处采购新书,默默地将乱架书迅速上架方便同学查找,默默地将电子资源更新,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阅读新书。图书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可以在这里奋笔疾书,也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安静闲暇时光。而我们是一名“侦探”。每天,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上网寻找最新最适合本校专业的图书资料,写推荐阅读,加入阅读清单,让学生们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咨讯,最热门的图书;我们会根据借阅数据分析,读懂学生的喜好,将借阅量大的图书专门设置 5 排靠前的书架供他们挑选,减少他们的找书时间,增加阅读时间。  每天,我们都会将图书馆的桌椅归位,有时我们会发现,总会有一些角落的桌子缺椅子,而那些椅子,总会在固定的书架角落找到,于是,我们懂了,有一些“小可爱”喜欢在这里看书,这些椅子摆的地方,就是他的“小天地”,于是我们决定,那张椅子就不挪了。在图书馆,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操心”细节,让学生们感受到爱。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所有的用心,所有的爱学生一定也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师生之间无形的“缘”。  爱,是最好的师德。我们认为图书馆老师的师德建设,即使不在课堂,我们也一直默默在路上。爱,是相互的,就像中国的“圆”。有爱才有德,爱是永恒的主题。(文/方美洪)

  • “我”与记者团的流水账

    摘要: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一台摄像机,一支笔,一台电脑,一群人无论酷暑和严寒,奔跑在新闻速递的路上,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着校园的故事,他们就是大学生记者团。  在这里,记录创新还记得那篇《温暖:创新校园美容师》,是周明辉和戴炜注意到干净校园的背后,他们凌晨 3 点起床准备设备,结伴去跟拍凌晨 4 点开始工作的校园“美容师”,报道他们工作的艰辛,他们还策划了《拥抱我们的新年愿望》,在寒冷的 12 月爬上东莞最高点拍摄,回来之后通宵剪辑视频、打字幕。我感慨“这里景色好美,下次我也要去”,麦浩森连忙挥手:“别去,这里很危险的,而且风很大,我们的祝福纸都飞了很多。”  还记得《高考首日:当“千禧宝”遇见高考》这篇推文,是凌晨的宗阳问:“老师,我去年以笔“战”高考,今年以镜头“战”高考,做一期高考的推文可以吗?”我回他一句好之后就没有收到他的回复,我以为年轻人还是喜欢被窝,没想到他早上 5 点多看到我的回复,背上相机就出发去拍千禧宝了。  还记得代言人视频的拍摄是期末考试结束后,大家放假回家了,萧椅珊嘴里喊着怕怕,却坚持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完成拍摄;冯杰为了两个视频不断找场地、打光、录音,一条不过再来,累得直不起腰。凌晨三点的“晚餐”“啊,下班啦!”此时 23:50,创新主场对战新华学院的推文刚刚发出,这声感慨让我想起某个周六下午,大家不约而同的到办公室工作。忽然,姚嘉蓉对着屏幕大声喊道“收工了,收工了”,正在剪辑视频的杨意抬头说了一句“可以吃晚饭吗?我快饿死了”,整理器材的永康说“你说吃早饭都没问题”。是的,这就是 2 点多的记者团办公室,我们集体收工去海底捞吃“晚餐”。  新闻是要求时效性的,因此熬夜写稿、改稿、剪视频是常态。想起回书记说:“每天无论我多晚下班,506 的灯都是亮着,有一天我特别好奇直冲五楼,发现你们是真的都在工作。”  而我们和“晚餐”故事不止一次。五周年团庆的时候,杨意和永康被“软禁”在我宿舍做视频,从 1T 的硬盘挑选出记者团五年来的经典画面来制作回顾视频。凤婷躲在厕所练习主持稿,漫彤带领团干们在行政楼 6 楼学习前几届的快闪舞蹈……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师兄师姐制造回家温馨,我们和凌晨 2 点的翠花烧烤,2 点半的肠粉店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的成长有你陪伴我们努力工作的背后,不管工作多忙,陈湘君老师对我们从来都有求必应,有时候临近深夜,有时候是在凌晨。“陈老师简直就是我的人生导师,她会花时间和我们谈心,而且每一次谈话都能开拓我视野。”“很幸运在大学遇到教我真正知识的老师,她好像有‘特异功能’一眼就能透视出关键问题。”  她期盼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鼓励“你写篇小说吧”、“成立个影视中心吧”、“你拍微电影吧”。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拍摄创新版 《成都》、《遇见你》、《等你下课》、《再见》 等多部校园宣传视频,获得了十佳推文,十佳校报,省高职高专组新媒体影响力二等奖及 14 项广东高校好新闻奖等等荣誉,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变成那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自己。还记得体育馆建成后的第一场大联赛,比赛刚刚结束,丽娜带着可怡她们编辑推文,嘉铨和华朗用我的电脑把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字,许振蓬带着部员用记者团的电脑一边挑图片,一边总结不足,陈老师守在办公室忙着改推文,想标题。推文一发出,东莞日报的韦记者评论朋友圈说“速度!今天的图片和文字都很不错哦”。  我和记者团的故事里,还有雷厉风行的丽诗,无所不能的汇锋,任劳任怨的燕珊,他们是铁三角的好搭档,经常为了推文深夜在群里头脑风暴。还有主编何宛盈,她是记者团最勤奋的写手了,还有热爱投食,经常给我推荐好书的王浩钊......这里是流水的记者团,成员的一届届交换,办公室一次次转移,这里不断有人来来往往,可它在我们心里的地位是撼动不了的,这是和一群有趣的朋友共同成长的难忘经历。我们一起生活在“大学生记者团”这个大家庭里,从这里出发,在这里成长!(文/赵丹洁)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2522次访问,全刊已有922676次访问